炎炎夏日,清凉的水边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去处。7月20日,记者在中心城区多个水域看到,岸边的栏杆、墙上多处都贴有“水域危险,请勿靠近”“水流湍急,小心溺水”等警示标语,但仍有不少市民忽视这些安全提醒,带孩子在河边嬉戏,有些还穿戴泳具下水游泳。
每年暑假前,消防部门都会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开展防溺水教育,提醒学生不要到没有救生员值守的水域游泳,家长要看管好儿童,不要让孩子独自在水域边玩耍,以防意外发生。同时,相关部门也会对周边水域进行巡逻,对在水边嬉戏玩闹的年轻人等群体进行劝离、劝返。在主要的干道设置了漂浮的救生圈,以便落水人员及时抓住,进行自救。但据了解,大部分的溺水事故实际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水库、河道、池塘等野外水域。一些水域表面看起来水位较浅,水流不快,但实际上水底情况复杂,往往是到了水中,才能发现危险。
那么,在游泳时如果不慎溺水,我们该如何正确自救呢?记者咨询了消防部门相关负责人。“落水瞬间,人的大脑会一片空白,四肢不自觉地乱动,很多人会拼命挣扎,大喊大叫。殊不知,这样浪费体力反而会导致溺亡。”该负责人提醒,在水中求生一定要有信心,要做到镇定、忍耐,调整呼吸,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者的到来。漂浮是水上求生必备的技能,应选取最省体力的“水母漂”式,也就是吸气后全身放松俯漂。四肢自然下垂,似水母般静静漂浮在水面上,待需要吸气时,双手向上抬至下颌处向下、向外压划水,顺势抬头吐、吸气。
此外,还可以采取“踩水”的方式,基本要点是身体保持直立,头颈露出水面,两手做摇橹划水助浮,两腿在水中分别蹬踏划圆,如同烹饪时的搅蛋动作。也可利用衣服自救,例如穿着长袖衣,在水面吸气后低头将气由上衣衣襟吹入衣内,双手抓紧衣襟,防止空气外泄,可在衣服肩背部形成气囊,还可以将拉链、扣子完全扣上,一手将衣服下摆拉出水面,另一手拍打水花至衣服内充气。如果上衣无袖,可利用裤子,漂浮姿势下拉裤脚或摆动双腿,将裤子脱下,将裤管末端绑在一起,一手将裤腰提出水面,另一手向裤管内拍打水花,将空气充满裤管做成气囊。或者将裤管打结后,双手各抓住裤腰的一边,将裤子置于头后方,双手自头后方向前扑,为其充气。溺水者还可抓住水中漂浮物,例如开口的盒子、水桶、盆子、油箱等,将开口部压在水面下,或把口封住,作为漂浮工具,尽可能延长“救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