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两个新变化——每天1节体育课,课间延长至15分钟。在没有体育活动课的当天,学校在师资充足的情况下,挖掘校本课时,安排正常的体育课;或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1节体育活动课。另外,也可利用各类体育活动或比赛,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中高强度锻炼时间,加上课间15分钟,进一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当前,一些地区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积弊尚未根本扭转,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学业压力过大、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的现象。有人说,这项新政是教育部门的一场理想化的健康风暴,每天一节体育课,解决不了学生的健康问题。但笔者要说,教育部门勇敢迈出了这一步,通过强制性的体育时间规定,唤醒全社会对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重视,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打破了“分数至上”教育枷锁的第一个缺口,是教育理念的向阳而生。加强学生体育运动并非一蹴而就,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是教育部门顶住压力、“刀刃向内”的一次改革探索。
怎么克服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等现实困难,确保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如何应对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担忧,妥善处理好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保障学生健康的同时,维护学校声誉与升学率?面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学校特色、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确保体育课时充足且教学质量不打折。其次,必须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体育设施,增加运动场地和器材,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再次,需重新规划学校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资源分配,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观念需要转变。尽管许多家长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可能出于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担忧,或是对体育锻炼风险的顾虑,不认同延长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甚至明确抵触。如何引导家长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这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体育锻炼中来,共同监督、支持政策实施。
社会舆论、配套支持等外部因素同样影响着新政的实施效果。政府需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优化公共体育空间,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多元化的体育锻炼平台,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必须加速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根据学生现在的体质基础,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使之与文化课评价体系相协调,确保体育在升学、评优等环节中占有合理权重,真正实现体育与智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媒体应客观、理性地报道政策实施情况,避免过度渲染负面效应,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实际效果如何,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但加强学生体育教育的路子既然走出了,就不能虎头蛇尾、无疾而终,只有家、校、社会多方合力、一往无前,才能真正为孩子铺就健康成长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