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2024年7月,我市出台《益阳市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通过实施7大类25项具体措施,力求在3至5年内使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跻身全省前列。其中,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仿真实验室被摆到突出位置。
在AI智慧教育领域,益阳市第一中学的“虚拟现实功能教室”项目在2024年12月成功应用。该教室融合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和5G等前沿科技,项目涵盖学科教育课程、科普教育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以及高中拔尖人才培养虚拟仿真实验,配备教师端VR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端沉浸式VR教学系统以及高中理化生VR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校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AI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这一趋势,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学院,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软件技术等工科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战略布局。学院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益阳“33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打破专业壁垒,突出融合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
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实际上也是一把“双刃剑”。首先,过度依赖生成式AI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惰性,削弱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数据隐私泄露、伦理失范等问题也引发广泛担忧。例如,AI系统在收集和分析学生数据时,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不被侵犯,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此外,AI在艺术、体育等需亲身实践的学科中存在局限,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体验与创造力。
在AI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需明确“AI辅助”与“人类主导”的边界。例如,在教学设计中保留教师主导权,在评价体系中融入人文关怀,避免将教育简化为数据堆砌。
为确保AI技术在教育中的健康发展,政策规范与伦理约束不可或缺。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明确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和数据使用规范,防止技术滥用。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需加强伦理教育,提升师生对AI技术的认知和批判性思维,确保技术应用始终以育人为本。
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再探索。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升级,更是对育人目标的重新审视。在政策规范、伦理约束与人文关怀的框架下,让技术真正赋能教育,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人文底蕴的公民。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中,实现教育变革,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加公平、优质的学习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