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以“新质生产力”重构乡村振兴逻辑的核心指向与益阳现代农业改革实践实现战略共振。文件提出了“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2024年,益阳建成集中育秧设施193个,推动集中育秧设施闲置期发展蔬菜生产,经验做法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县稻虾米专有品种“南洲香一号”通过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居全省首位。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的赋能效应已然显现。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文件提出“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举措。2024年,益阳发布《深化农村重点生产要素改革试点方案》,重点探索农村“四地一水面”“两融资一机制”等改革试点,全市已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盘活土地24万亩,“四地一水面”改革试点成效初显。文件将碳汇农业纳入财政支持范畴。2024年,全市推广镉低积累水稻20.6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72%,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了新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益阳乡村全面振兴,要在产业维度锻造“三链融合”的核心引擎。要聚焦科技链,突出技术赋能。以全省首个智能农机综合服务中心为支点,推进培育适应稻虾共生的突破性品种;加快丘陵山区智能农机研发,提升小型农机覆盖率。要聚焦价值链,突出三产融合。在黑茶、小龙虾、稻米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品牌营销”一体化发展。构建“洞庭农品”区块链防伪体系,提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要聚焦生态链,突出价值转化。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耕地质量提升、种养循环升级“三位一体”,在大通湖试点“污染治理+生态园林”,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性通道。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益阳乡村全面振兴,要在人才维度培育“四型新农人”核心资源。2024年全市招引各类乡村振兴人才740人,新增各类返乡创业主体13132个,新增带动就业4.26万人。下一步,要重点抓好“四型新农人”乡村振兴核心人才资源培育。要培养数字农匠,依托益阳职院共建无人机操作实训基地,加大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要孵化乡村创客。推动返乡创业主体与龙头企业构建“技术共享、市场共拓”联合体。要用好文化乡友。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IP矩阵。要提升生态管家。建立生态管护人员评定制度,探索“生态积分超市”,构建“治理换积分、积分换资源”的共治共享机制。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益阳乡村全面振兴,要在制度维度释放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要在现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基础上,设立土地信托基金盘活碎片化资产。健全产权评估、法律咨询、金融配套服务体系,防范资本无序扩张风险。要推动涉农金融改革。赫山区获批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要探索建立抵质押资产流转平台,引入国有担保公司对农机具、大棚设施等特色资产开展价值评估和回购托底。要推动人才机制优化。依托在益高校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加强黑茶、稻米、小龙虾等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乡村人才共享平台,加大返乡创业项目扶持力度。
洞庭春涨千帆竞,沃野新犁万象生!益阳正以智慧农业标杆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奋进姿态,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独具特色的“洞庭答卷”。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唯有以战略定力拥抱变革,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方能让新质生产力在田野阡陌间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系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