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发展论坛

让人才与文旅在乡村“双向奔赴”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7-08 08:45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暑假来临,赫山区泉交河镇菱角岔村的屿菱社民宿游客络绎不绝,民宿主理人邓星辉忙里忙外,他既是设计师,又担任讲解员、服务员、餐吧员、驻唱员,在“乡旮旯”里掀起了一阵“民宿热”。

  文旅产业既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型人才大展身手的重要平台。但一直以来,乡村受制于区位、设施等原因,文旅产业人才引、育、留、用存在困难,亟须多措并举,搭好人才与文旅的桥梁。

  以产业“搭台”方能让人才“唱戏”。乡村“人口空心化”的背后往往是“产业空心化”,年轻人赚不到钱,自然不愿意待在村里。产业有发展前景,人才就有就业愿景,泉交河镇大力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文旅经营主体达数十家,小农庄、广泰聚农庄、屿菱社等民宿相继涌现,亲子度假、户外拓展、乡村书咖等形式不断丰富,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创客前来从事文旅行业,产业与人才渐趋同频共振。要以发展文旅产业为基本点,打造文旅融合新消费场景,摆脱观光—吃饭的路径依赖,向主题度假、研学旅行、康养旅居、社群营建等方向转型。要以发展乡村民宿为切入点,构建游、购、食、宿一体的产业链条,让产业的增长点带动就业的增长点。

  以人才“强身”方能为文旅“壮骨”。当前,服务现代旅游定制化、小众化、近程游、深度游的人才短缺,更缺乏既“接行业天线”又“接本乡地气”的文旅深耕者,如何扩大人才“蓄水池”迫在眉睫。乡村文旅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专业教育也离不开实践锻炼,桃江县“90后”创客王泽鑫大学时就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打好了经济专业知识的基础,2021年回到家乡桃江,相继开展街道文创改造、“小洱海”设计、低空飞行营地建设等工作,通过一个个项目的锤炼,逐步成长为一名文旅“领头人”。要大力加强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地结合的教学、培训体系。要重视跨界融合培养,培养懂经营、熟业务、会推广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吸引人才跨界发展。要加强对本地返乡青年、乡村能人等的发掘培养,提供创业支持,有效激活乡村文旅产业的“一池春水”。

  以保障“筑基”方能为发展“赋能”。得益于一镇两高速出口的交通条件,屿菱社不少“民宿管家”选择晚上回长沙居住,白天在益阳工作。乡村就业,距离远、条件苦,更需要党委政府发力,为在村人才提供良好保障。要健全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交通、居住、医疗、教育条件,保障好“硬件”。要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探索“周末专家”“候鸟人才”“远程协作”等方式,突破地域限制用人才。要健全股权激励与合伙机制,完善人才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为乡村文旅人才提供发展保障,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有归属”的良好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刘吉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