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发展论坛

守护古城留住根脉 传承文化谱写新章

——我市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利用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0-25 11:49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明清古巷。(资料图片)

  益阳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遍布城乡,2016年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把延续古城风貌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致力于把益阳建设成历史文化格局完整、城市文化活跃的历史文化名城。

  夯实基层基础构建历史文化保护新格局

  我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35处历史建筑(中心城区24处、安化县11处)、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及1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尤以三国文化闻名。这里是魏、蜀、吴三国争雄的重要战场,关羽曾屯兵益阳,东吴鲁肃为抗衡关羽修筑城垣,留下了诸葛井、鲁肃堤、马良湖、甘宁垒等历史遗址。“兔子山遗址”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保留了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唐宋的丰富遗存,古城壕、衙署、古井等格局依然清晰可辨。此外,羊舞岭古窑址、信义教会建筑群等国家重点文物也保存较好。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十四五”以来,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对此进行专项部署,并陆续出台《中共益阳市委关于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益阳市中心城区重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决定》《益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同时,组织编制了《益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2-2035)》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益阳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积极落实“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的文物保护前置制度,文物工作逐步实现由单个部门、单一力量向多个部门、多种力量乃至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局面的转变。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严格执行住建部相关工作要求,目前,中心城区24处历史建筑已全部完成挂牌保护和测绘建档工作,形成“一栋一册”的完整档案。根据住建部工作部署要求,2025年10月,我市全面启动老城区和老街区专项调查工作。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还对全市范围内的传统村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普查,指导申报县组织专业团队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破损的古建筑进行修复,确保其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得以保留。去年4月,安化县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争取国家补助资金5000万元。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建立文化展示数字馆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通过系统性地保护与挖掘,我市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断彰显,“历史味道”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目前,已构建起“一带三圈”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一带”即资江文化发展带;“三圈”分别为以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圈,以安化县陶澍墓、永锡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梅山茶马文化圈,以及以南县涂家台遗址、厂窖惨案遗址为核心的南县红色文化圈。

  守护街巷神韵延续古城记忆与风貌

  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全力守护街区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

  石码头历史文化街区的魏公庙巷、玉陵坡巷、灯笼馆巷等小巷享有“江南最美古巷”之誉。巷道上方的青砖拱门独具特色,是全国少有的“拱券撑墙”建筑风格,是益阳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

  2016年启动石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以来,我市对街区范围内23处不可移动文物、3条古巷进行了全面修缮,修缮工程严格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民居群落、商贸聚集区,展示益阳千百年来的水运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博物馆,成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位于安化县东坪镇的唐家观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至今已有近1200年历史,是千里资江上七大古商埠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作为“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选遗产点,街区整体格局保存完好。其中,唐家观古建筑群拥有74处文物建筑,独特的民俗、手工艺与历史传说在此交融,使唐家观成为一处持续生长的“活态”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唐家观的古村落风貌,安化县委、县政府和其他相关单位积极组织动员精心修缮,让唐家观古建筑群重现古朴风韵。临岸而立的吊脚木楼,光洁蜿蜒的青石板路,陈列在不到千米的石板街上的数十家茶庄、茶行和茶号,无不折射出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唐市社区依托其独特的“商埠遗韵”优势,积极引进多元业态,充分挖掘商业潜力,游客数量持续增加。

  坚持最小干预推动文旅融合新发展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在发展中留住历史痕迹、传承特色文化,成为每个城市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我市多措并举,推进历史遗存活化利用,使文物保护发展潜力显著提升,亮点纷呈。

  周立波故居坐落于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始建于1788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故居由周立波生平业绩陈列馆与故居复原陈列馆两大部分组成,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合院式建筑。

  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故居此前出现了屋顶渗漏、木结构腐朽、青砖风化等问题。2024年年底,修缮工程顺利竣工。此次修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涵盖多个方面。施工团队精心处理每一处细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故居的历史原貌与建筑特色,使其昔日风采得以重现。修缮后的故居焕然一新,成为人们缅怀文学巨匠、感受时代变迁的重要场所,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领略其独特魅力,为文化传承与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

  红军苑位于资阳区汽车路街道人民路社区,1964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专门用于安置老红军及其家属,是益阳市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2023年,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我市对红军苑进行了修缮保护,并完善了周边基础设施。这里已成为市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这些是我市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中共金家堤党支部陈列馆、丰堆仑革命旧址陈列馆、周谷城故居等一批革命文物场馆陆续完成修缮与展陈提质;全市新增1家博物馆单位、6家乡村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也已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十四五”期间,全市博物馆单位累计接待观众约1000万人次。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达70%,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达60%。

  此外,益阳还串联周立波故居、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段德昌烈士纪念碑等文物点,打造“青年毛泽东游学社会调查旅游精品线路”;整合市博物馆、明清古巷、益阳古城遗址等资源,推出益阳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卢静 姚华 李菁 邓原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