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明清古巷的修复,是一次文物的及时抢救,更是一场对历史的温柔回望,让刻进数代人生命记忆里的原始密码得以重启。儿童文学作家卓列兵先生的散文集《小巷深处》,正是以这片古巷为背景,用简洁而鲜活的语言,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生在这里的动人故事。他将镜头拉回那个特殊年代,以13个人物故事展开一幅幅生活情景图,其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热烈而隐忍的爱情,也有质朴而真挚的友情。它们交织成一张细密的情感网,承载着作者的个人记忆,也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集体面貌。
在数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卓列兵先生创作了近400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与童话,而《小巷深处》正是他将小说笔法与散文叙事深度融合的一部优秀的散文集。作品以儿童的视角切入,用白描手法还原记忆中的人物,叙事真挚、温婉,又带着淡远的忧伤。温和善良的水饺伯伯、隐忍而懦弱的阿春、痴情的二海哥、孤苦的卖刷把的婆婆、尽职仗义的坤三、护“我”周全的姐姐……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关于“爱”“理解”与“包容”的深刻含义。
然而,岁月流转,物是人非。曾经回荡在小巷的吆喝声、嬉闹声,已随时代车轮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店铺与络绎的游人与喧嚣的商业气息。如今的古巷,一到晚上便灯火辉煌,广场上表演着青春的歌舞,戏台上高扬着古老的唱腔,空气中氤氲着诱人的食香,热闹依旧,已不复当时的模样。
乡愁,是因为再也回不去的童年。也许作者所眷念的,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加修饰的真诚,是小巷带给他的温暖与踏实。糖人、蚕豆、水饺……当然,这些食物依然还摆在古街古巷,但在今天看来最寻常不过了,在当时却是孩子们眼中无比珍贵的馈赠。那些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渴望、挣扎与坚守,也构成了作者对世界最初的认知。
《戏院坤三》中,孩子们对看戏的渴望仿佛能穿透纸背;《二海哥》里,因贫穷而被拒婚的无奈,让人心疼又叹息;《挑水的阿春》中,阿春梦游挑水而溺亡的悲苦,让小巷许久都被哀伤笼罩;《卖刷把的婆婆》中,婆婆想把对死去的儿子的思恋转嫁于“我”的孤苦,令人泪目。这些人物在困境中依然保有的尊严与勇气,深深打动着读者。就像坤三哥为维护“我”的尊严,甘愿丢失工作的果决,彻底颠覆“我”对坤三的刻板印象,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姐姐》中,姐姐看到黄蜂来了,立刻用身子护住“我”,即便在病重中,也要想法子骗过妈妈,把好吃食物悄悄留给“我”,姐弟深情令人感动。
然而,卓列兵的笔调是冷静而克制的。他善于通过捕捉人物的言谈举止的瞬间,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人物性格也随情节推进而自然发展。悬念的设置、节奏的把控、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故事引人入胜。写坤三,先写他令人讨厌之处在于“尽职尽责”守着进戏院的门,使“我”无机可乘;当我的善意行为感动他,并成为他的朋友后,他为维护我尊严,不惜辞去工作,正义凛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既写自己,也写他人,通过书写他人而映照出自己的欢喜与惆怅。通过童年的视角,读者看到的儿童世界是金色的、纯粹的,就像巷子里飘香的蚕豆与饺子。尽管那些勾勒出美好童年的面容与声音,已随时间远去,怅望中,又带着点对“新生”的向往。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光流里,那些小巷里的人们,是他对世界最初的认知,他们用各自的人生轨迹,为作者绘制出不一样的生命图景,却又在现代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对世界的更深的认知。
这些人,不断丰富他的阅历,充盈他的生命。因此,当作者叙述这些故事时,既怀着怜悯之情,也带着自我的审视。作者与这些人物一同成长,完成了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印象建构,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底色,为今天的年轻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对生活在物资丰裕时代的他们而言,那样的岁月难以想象,而正是这种“陌生感”,又使得这部散文集具有了非遗传承的意义,不仅是记忆的保存,更是情感的唤醒,让我们在回望贫穷过往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从久远的明清朝代到今日的古巷街市,民俗风情虽在形式上不断演变,但人们对故乡、对传统、对纯真人情的眷恋,始终是记忆中不曾断裂的脉络。古巷不曾真正老去,它只是在一次次的“新生”中,与我们共同走向未来。
打印
关闭

